域外随笔ll袁帅亚:英格兰深秋的落叶
你要问我来英国这么久对什么印象最深刻?
我会答英格兰深秋的落叶特别多。
2019年的下半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出的英语进修班的一名学员,我有机会来到英国学习和生活半个年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辞别故土,似乎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要到另一片土地上去体验和学习。这片土地,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自已以这片土地上的语言和文化为专业,陌生是因为自己第一次足步踏上这片土地。
来到英国很难一下子说出你最想去的是哪里。英语专业的学子,谁不曾翻烂过一本厚厚的牛津词典,谁没有听过坎特伯雷的朝圣故事,没有想象过大伦敦的花花世界或是苏格兰千年古堡的神韵绵长?心里有着诗与远方,谁没有憧憬过康河里的柔波、埃文河上的天鹅,不曾向往过湖区远离尘嚣的生活?因此,牛津、坎特伯雷、伦敦、爱丁堡、剑桥、莎翁故居、湖畔诗人的活动地,这些英语专业学子数家珍的地方理所当然都成了我要朝拜的圣地。
英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与中国迥异。陡峭的悬崖、辽阔的牧场、森严的城堡、巍峨的教堂,最是让我留恋忘返的地方。我尤其喜爱这里人和动物毗邻而居的生态:海鸟飞到城市的腹地,白鸽落在广场的长凳上,森林公园里的野生小马走上大路,高速公路上竟有梅花鹿出没,海德公园里的松鼠还曾爬到我的裤子口袋上。
和多数中国观光客一样,每到一个地方都把风景留在照片里,也在不免到处“打卡”,表示自己曾经身临其境。期待的风景,如期而遇,看过也就看过,唯有英格兰深秋的落叶深深地印刻在我心里。说不清这是因为一首写落叶的英语诗曾对我心灵的触动,抑或是这种反应最根本地还是因为中国人固有的一种文化心理构成。中国文学里有一个“感物而动,形诸舞咏”的抒情传统,很容易让人“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北大西洋的海风吹来湿润的水气,海港城市南安普顿高大的树木一直到十月底都是郁郁葱葱。进入深秋的十一月,树叶开始飘落。一次,从河边公园走过,不经意间发现草地上早已经铺上了厚厚的落叶一层。落日西斜,高大的杨树木投下狭长的阴影。遍地金黄的草地上一对老夫妇带着狗儿在悠闲地散步,不远处的河面上浮动着一只只白色的、黑色的天鹅。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情景更安详。我疑心这是天堂的模样。
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户人家的庭院。庭院里有一棵红枫树,入秋以后,枫叶着了火一样通红。一树红叶衬着马路对面教堂的尖顶,俨然一幅画,美不胜收。持续几个星期的激情燃烧,忽然来了凄风苦雨,一片片红叶坠地,给庭院内外铺了一条猩红的毯子。每次都是绕着走过那里,心里无限惋惜。庭院的主人和我交谈了几句这株红枫树的品种和来历,目光充满自豪和珍惜。我从篱笆上捡了两片红叶,准备拿回去夹在书页里。
穿过一个树木高大的丛林才能到达学校。入秋之后的林间小路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路上鲜有人为的垃圾,落叶也不会有人清扫,腐烂后化为肥又参与到自然的循环中去。路两侧少有人践踏,金黄的落叶一片覆盖一片,小路像一条玄色的绳索穿越而去。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有这样一片原始的丛林,着实让人惊叹不已。这一片金黄哦,我怎能将你永远留驻!
以前读过一首《春与秋》英语诗。诗是写给一个孩子。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女孩为金林苑里的树叶飘落而悲伤。诗人感慨:树叶和人事一样啊,你小小年纪竟为之劳神,又怎么能够?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心境会慢慢变老,再看到这种情景就会漠不关心,渐渐连一声叹息都没有。凄凉的世间落叶成冢,锈蚀的心灵无动于衷。而小小的玛格丽特却会哭泣,也会懂得其中的缘故。玛格丽特为什么哭泣,这其中又有什么缘故?诗人安慰玛格丽特说:
孩子,不管叫个什么名字:
悲伤的源头都是一样的。
言语说不清,思维道不明
那内心听到的,灵魂猜到的:
那是人生来就要枯萎的命,
玛格丽特你在悲伤你自己。
不管叫个什么名字,悲伤的源头都是一样的。悲伤什么,心可以听到,灵可以猜到,但言语说不清,思维道不明。只知道是金林苑里的落叶引起了这悲伤。由物事联系到人事,或把人事投射到物事,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共情作用(empathy)。共情作用使人能够从外物的角度感受外物,进而有一种感同身受。树叶的宿命是生来就要遭受枯萎,人类也有同样的宿命。那么,玛格丽特为之伤心的落叶,不就是人类命运的一个象征。诗歌最后一句“玛格丽特你在悲伤你自己”为全诗的点题:玛格丽特为落叶伤心,就是为人类自己的运命伤心。
诗人霍普金斯生活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其故后在20世纪的声誉,使他成为最负盛名的维多利亚诗人。他探索性地在诗歌的韵律中使用跳韵(sprung rhythm),使他成为当时诗歌传统的创新者。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长时期的和平和繁荣得以更加细化英国的理性发展,并巩固了大英帝国的国家自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霍普金斯发出《春与秋》这样的盛世悲音,不亦是今日大英帝国辉煌不再的一个预示。
叶落知秋。英格兰深秋的落叶如此牵动我的神经,让我想起“伤春悲秋”这个中国文学的经典母题。汉代解释《诗经》的著作《毛诗传》里说:“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女子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男子看到秋天万木凋零,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伤春悲秋这种情感体验,千百年来一直在被不断地表达在中国文字里。
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从男女的不同生命体征的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女子性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气相感,在春天这个万物孕育萌动的季节,就容易诱发女子生育本能的冲动,所以一般说来,在春天女子容易忧郁和情志不舒。男子性阳,比较容易与秋冬之际的阴气相感,秋天万物结子,男子看到自己尚无建树,就会悲从心来,易于焦虑烦躁。
在中国的古诗文里叶落与悲秋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屈原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宋玉也以落叶写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壮年杜甫最是宋玉秋悲的知音(“摇落深知宋玉悲”),他的创作理想则是直追屈原与宋玉(“窃攀屈宋宜方驾”)。杜诗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同一首诗里“万里悲秋常作客”则与”“悲哉,秋之为气也”一脉贯承。
有着浓郁的悲秋情结的近代作家郁达夫说:“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那么,我们就用宋朝诗人欧阳修对秋声的沉思来纾解维多利亚诗人霍普金斯见到落叶而伤感自身命运的情感郁结。欧阳子说: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落叶,这英格兰深秋的落叶,我犹豫回归故土时是不是要把你带走一片,既然曾有诗人潇洒地说过,他告别英格兰时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020年1月15日于南安普顿
作者简介
袁帅亚,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和英美文学。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